找到相关内容334篇,用时1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谭嗣同与佛学

    人们常常将两者弄混,谭嗣同亦不例外。   8 其他“七”分别是生、老、病苦、死怨憎、求不得和五阴炽盛。   9 唐才质《唐才常与时务学堂》,载《湖南历史...ldquo;轱辘一转一回顾”表现了友人相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。谭嗣同此联对得风趣而又切合佛理。我们都知道,佛教讲人生有“八”,其中一就是“受别离&...

    陈坚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51646112.html
  • 瑜伽行派之二谛说

    、病苦、死怨憎、爱别离、心不得。胜义谛所摄者,如经中说,略摄一切五取蕴”[xxii];集谛说为“世俗谛摄者,若因能感世俗谛所摄谛。胜义谛摄者,若因能感胜义谛所摄谛”[xxiii];...BuddhAnaM SAmukkisikA dharmadesanA),亦即、集、灭、道四谛”[iii]。而此中所说,佛陀为使耶舍等能生求道的堪忍心等,而先后所说的“施论”、“戒论”与“升天论”,乃至后来的...

    蔡伯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53746164.html
  • 略述印度佛教史

    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求不得、爱别离、怨憎及五蕴炽盛。由于对自我的执著,总希望一切美好的事物永远保有而坏的事物远离,但人生变化无常,快乐的时刻终究不能永远存在,即一切事物迁流不得安定,人生的种种痛苦使...、病苦、死、爱别离怨憎、求不得、五阴炽盛;总括就是苦苦、坏、行。是对现实世间的认识,是人生的真理。  集谛:这个原因是,色、受、想、行识的五取蕴;以及无明、行、识、名色、六入、触、受...

    许楚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00546567.html
  • 世尊时期止观法门的实践

    圣谛如实显现,此集圣谛、灭圣谛、灭道迹圣谛如实显现。(36) 在禅修时,如何如实知集、灭、灭道迹?舍利弗对摩诃拘絺罗说︰ 云何苦如实知?谓生、老、病苦、死、恩爱别怨憎...、、变易的性质,因而离欲而得解脱。因此,释尊说︰ 色无常,若因若缘生诸色者,彼亦无常。无常因、无常缘所生诸色,云何有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15《大正藏》册 2,页 9 中。《编》上册,页 ...

    林崇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00746569.html
  • 佛教科学观

    为杀,为盗,为淫;论其果,则有怨憎,求不得,爱别离,于是清净世间遂成五浊恶世。所以佛说爱是生死轮回之本,忧悲苦恼之因。爱既是染因,则纵然博而广之,以至无限,亦无法变染为净。这就是佛教不提倡博爱...我们说:‘你们都有佛的智慧德相,因为你们被五欲杂念所蒙蔽不能证得,所以长受诸,无从解脱。’我们听了,知道我们本来和佛平等不二,就立刻起了自尊心,发出勇猛精进心,勤修诸善,力求无上正等正觉。反之,...

    尢智表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15446816.html
  • 任继愈《中国佛教史》(1)

    全部佛教的出发点。佛典关于“”的分类很多,有四、五、八、九、十一等。《增一阿含经·四谛品》中有一个代表性的说法:  彼云何名为谛?所谓谛者,生、老、病苦、死、忧悲恼怨憎、恩爱别离、所欲不得,取要言之,五盛阴。是谓名为谛。  这八可以分为二类:第一类生老病死,认为人生的自然过程是;第二类,优悲恼、怨憎、恩爱别离和所欲不得,把主观愿望不能满足说成是。最后归结...

    任继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32747040.html
  • 有情──人类为本的佛法

    为本。由于冲动的非理性,以及对于环境与自我的爱好,故不容易解脱系缚而实现无累的自在。  二、有情为问题的根本  2-1明人生是,以经为证:  2-1-1约略的说:  ---生、老、病苦、死---对于身心的-----  人生是-------爱别离怨憎---------对于社会的--------五蕴炽盛  ---所求不得---------------------对于自然的-...

    释如正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45247249.html
  • 四谛现观之略探──以《大毗婆沙论》及《清净道论》为主

    satya,dukkha-sacca)  有关谛的定义,《增壹阿含经》卷17云︰  云何名为谛?所谓谛者,生、老、病苦、死、忧悲恼怨憎、恩爱别离、所欲不得,取要言之,五盛阴,是谓名为谛。14  圣者观察三界一切的现象都是的,这样如实的观察是真实不虚的,所以名之谛。如生、老、病、死之四,加上怨憎、爱别离、求不得、五盛阴(五取蕴)之四,总共有八。前七是在...

    释有信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70947575.html
  • 圆空法师佛学观

    功利性学佛。  总的说来,人生的苦恼,至少包括:诞生的苦恼(生);老衰的苦恼(老);病痛的苦恼(病苦);死亡的苦恼(死);遇到可憎的事苦恼(怨憎);同亲人别离的苦恼(爱别离);所想要之物不能...的危难之人,结果是他不仅仅不能救出他们,而且他还一坠不出。正人要显积己,其实救人也一样,救人要先能自救,否则,自己还在苦海里挣扎,怎能帮助他人出离苦海呢!  二、超度超拔可令业重者往生吗  常看到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02847946.html
  • 佛教给中国文化带来了什么

    出来。佛教对于人生的基本认识,认为人生是,生、老、病、死是,人生“八”,还有怨憎,爱别离,所求不得,五蕴和合为人我空是更大的。所以要解脱出来,追求寂灭,达到一种永恒的涅槃状态。道教追求...信巫,秦汉以来,神仙之说盛行,汉末又大畅巫风,而鬼道愈炽:小乘佛教亦入中士,渐见流传。凡此,皆张皇鬼神,称道灵异,故自晋迄隋,特多鬼神志怪之书。其书有出于文人者,有出于教徒者。文人之作,虽非如释道二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94749280.html